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和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富有景德镇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抓好工业强市工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景德镇新篇章,特制定《景德镇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一、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对表《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工作任务,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以陶瓷、航空、精细化工和医药等主导产业链为重点,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高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坚持龙头引领、专业配套、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全力构建彰显景德镇特色的“3+1+X”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加快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到2026年,陶瓷、航空、精细化工和医药3条主导产业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X”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陶瓷、航空、精细化工和医药3个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统筹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完善资金链,带动人才链,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创新引导,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
坚持突出重点。坚持龙头企业牵引、重点项目带动,根据各个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实行精准分析、精准招商、精准培育,促进全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
坚持开放融合。开展产业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开放合作、协同发展;加快两化融合、军民融合、产融结合、产城融合,增强产业链发展活力。
坚持精准施策。聚焦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找准产业链建设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找准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因链施策,实施“一链一个行动方案、一链一个承载园区、一链一批重点项目、一链一支服务队伍”,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形成产业链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3+X”重点产业链
陶瓷产业链。紧紧围绕“两地一中心”的战略定位,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文化引领、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昌南新区、高新区和浮梁产业园区等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全力发展先进陶瓷,进一步提升日用陶瓷档次、水平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陈设艺术陶瓷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建筑卫生陶瓷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培育壮大陶瓷配套产业,加快构建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更加强大的产业集群,实现陶瓷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先进陶瓷主攻“通信电子、新能源”两大应用领域,培育“航空航天、生物医疗、节能环保、国防军工”四大应用领域,初步建成“2+4”先进陶瓷产业集群,成为国内重要的先进陶瓷研发制造基地。日用陶瓷继续实施“文化+”战略,保持好设计优势,在制造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实现规模效益双提升。陈设艺术陶瓷破解家庭作坊集团化、营销渠道不宽的难题,利用好创新优势,不断开拓市场。陶瓷配套产业在大力发展包装产业同时,在色釉料规模化、集中化等方向继续发力。建筑卫生陶瓷在绿色低碳、智能化及品牌优势等方面发力,在保持现有规模同时,在效率上下功夫。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200亿元。
航空产业链。以航空小镇为主平台,强化直升机研发生产龙头地位,统筹推进整机和零部件、直升机和无人机制造,大力发展通航产业,打造全周期、全产业链航空产业体系。在总装制造领域,鼓励继续发挥好支持航空工业昌飞、江直龙头优势,积极争取更多型号的直升机、无人机等总装线落地,扩大本地总装制造规模。在航空零部件配套领域,推动目前以机械加工、锻造为主的航空配套产业,向以飞控系统、桨叶制造等与旋翼机关系密切的系统级配套发展,推动本地航空与装备配套企业沿着“小巨人”方向发展。在航空复合材料领域,从Si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研发制造入手,主动与国内外陶瓷基复合材料龙头企业合作,建设陶瓷基复合材料产业园。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
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链。以乐平工业园区、鱼山医药产业园为主平台,黑猫集团、天新药业、富祥药业、世龙实业、宏柏新材等龙头企业为重点,聚焦化工新材料、基础化工、医药、煤化工等优势子产业链,全力提升全市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动全市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优势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链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打造世界领先的维生素产业园和全国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供应中心。在化工新材料领域,以宏柏新材、方圆化工、德孚环保等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硅烷偶联剂、5G电子级树脂、芳纶、废溶剂等进一步发展与延展,打造世界领先的硅烷新材料生产基地;依托黑猫股份,打造“炭黑—炭材料”产业链,巩固竞争优势。在医药领域,以天新药业等企业为龙头,打造世界领先的维生素产业园;以富祥药业、赛复乐医药、瑞盛制药等企业为龙头,建设全国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供应中心;利用跃华药业中药制剂项目,加快发展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等中药产品。在基础化工领域,以世龙实业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氯气、氯化氢、氢氧化钠、氢气等全市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主要原辅材料产品,延伸氯气深加工,夯实园区基础化工原材料根基。在煤化工领域,扎实推进炼焦一体化,打造“煤焦—炭黑”产业链;加快发展复合肥、特种肥等肥业产品,引导开门子肥业从基础化肥向高端化肥发展。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200亿元。
“X”产业链。聚焦新质生产力,充分挖掘现有基础优势,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建材等产业链形成新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方向,实施产业优化布局、创新引领、项目招引、要素保障提升、智能化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发展行动,依托汽车及零部件、制冷、智能装备制造基础,鼓励各县(区)依托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瞄准市场前景广阔赛道,推进汽车及零部件、铸锻件、金属制品、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发展,打造优势细分产业链,加快形成特色优势突出、产业集聚度高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到2026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链。坚持终端产品与基础材料、元器件联动,硬件制造、软件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一体发展。在终端领域,持续推进以晴产业园建设,促进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在电子元器件领域,以景光电子小微企业创业园为主阵地,在电阻片、电路板、真空开关、电容器等领域持续发力,促进宏亿电子、乐彭电器、联晟电子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规模上台阶,打造一批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两化融合示范和“小巨人”企业。到2026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新型建材产业链。坚持多元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强化上游矿山资源供应保障及建筑、装配、装饰等中下游应用端联动协同,聚力发展高性能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等细分行业,培育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等新兴产业。到2026年,全市新型建材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亿元。
(二)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陶瓷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被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为契机,以昌南新区为主阵地,充分发挥集聚带动效用,建好全国先进陶瓷材料氧化铝中心、碳化硼中心,打造压电陶瓷产业园、高纯氧化铝粉体生产基地、先进陶瓷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一园两基地”,建好先进陶瓷产业园、国际陶瓷酒器文化产业园、中日陶瓷产业园、先进陶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园、名坊园、陶博城“五园一城”,产业集群竞争力明显提升,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以高新区主阵地,以航空小镇建设为主抓手,深化低空空域改革,加快强链补链,强化科技创新,丰富通航场景,进一步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积极推进航空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昌兴航空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支持特色细分领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从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一体化的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旋转翼飞行器制造集群。
精细化工和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乐平市为主阵地,联动昌江区、高新区,持续壮大全市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集群规模实力。支持乐平工业园区打造千亿特色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着力推动黑猫集团、天新药业、富祥药业、世龙实业、宏柏新材等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在精细化工和医药全领域产业链关键节点上的骨干企业。聚焦化工新材料、基础化工、医药、煤化工等重点子产业,进一步延链、强链、补链,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提质,推动我市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链朝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精细化工和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主要举措
(一)实施链主企业选育行动
1.培育一批。围绕优势产业链动态筛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遴选标准体系,分类开展产业链链主企业遴选,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培育计划,培育若干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实力、带动能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
2.壮大一批。推进全市工业发展专项、工业技改专项等政策资金重点支持链主企业,加快龙头企业倍增发展。开展产业链整合和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实现重点企业裂变发展。支持链主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着力培育生态型链主企业。
3.招引一批。完善重点产业链“四图五清单”,聚焦产业链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招引一批具备链主特征的重大产业链项目。发挥已落户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吸引核心配套企业落户。推进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促产业链项目早投产快见效。
力争到2026年,全市陶瓷、航空、精细化工和医药等产业链分别培育3—5家链主企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产业链分别培育1—2家以上链主企业,全市营业收入超20亿企业8家以上、100亿企业4家左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产业链链长制各责任部门)
(二)实施项目为王行动
1.支持链主、龙头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引进强链补链延链招商引资项目。定期调度重点工业项目推进情况,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备案、规划选址等事项办理,及时汇总梳理重点工业项目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水、电、气、土地林地指标等建设要素保障,形成通力合作,千方百计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树牢项目为王理念,聚焦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围绕链主型企业,建立精准招商清单,吸引核心配套企业落户,形成项目源源不断、滚动发展格局。
2.组织企业申报各级扶持专项。积极组织和指导企业申报省级各类扶持专项,帮助企业争取扶持资金,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3.强化项目考核,形成良好氛围。继续实施全市工业项目攻坚行动,通过每季度开展一次项目推进情况考核,对各县(市、区)、园区推进项目情况开展综合考评,评选出项目推进骏马县(区)和蜗牛县(区),进一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各地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力争到2026年,全市制造业重点产业力争招引落地优强工业项目3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0个,100个项目实现完工投产。(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昌南新区管委会)
(三)实施科技创新行动
1.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链,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的占比明显提升,鼓励和引导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知名高校院所、链主企业来景德镇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创新平台体系。
2.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运用“揭榜挂帅”机制实施一批科技攻关专项,发布制造业基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攻关指南,大力推进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组织实施更多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
3.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坚持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引领,企业资金为核心,社会和金融资本为重要补充的研发投入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投入,形成政、银、企协同创新的资金保障机制。
力争到2026年,全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实现省级创新平台全覆盖,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2—3个,每年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1—2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3%及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金融服务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昌南新区管委会)
(四)实施产业链协同行动
1.加强供需对接。梳理供需清单,支持重点企业不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对接活动,推动首台(套)产品应用推广,促进企业供需对接及时化常态化。聚焦重点产业垂直需求链和横向协作链,实施“靶向招商”。
2.开展银企合作。依托产业链金融服务团,统筹金融机构资源,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鼓励核心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大中小企业仓储、物流、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互联互通。鼓励金融机构深化同核心企业合作,共建“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融资体系。
3.发挥协会作用。推进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成立并有效运作,设立“一产一分会”,建立产业联盟,组织开展政企交流会、领军人才培训班等活动。组织召开行业内供应链企业协调对接活动、跨行业配套产品对接活动,实现供需双方线下对接。
力争到2026年,重点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开发区首位和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金融服务中心、市交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昌南新区管委会)
(五)实施平台提升行动
1.推进县域协同。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三大主导产业核心承载开发区牵头做好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工作。培育打造好江西省浮梁县陶瓷产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力创建好乐平市江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争取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星级总体评价。
2.强化创新能力。推进大院大所合作,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夯实企业创新平台,强化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梯次培育,推动重点产业链骨干企业实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强化重大技术攻关,实施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重大科技研发专项和创新成果转化项目。
3.创建绿色园区。积极创建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等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开展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鼓励推广应用高效用能设备,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倡导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力争到2026年,全市实现省级开发区(园区)全覆盖,三大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40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昌南新区管委会)
(六)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
1.优化转型路径。推动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和龙头企业示范引领,鼓励龙头企业和国有企业“一企一战略”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改造,分产业分领域打造标杆示范,探索建设“产业大脑”,坚持“链式思维”推动数字化。
2.强化基础支撑。全面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加大5G基站建设力度,推进IPv6、移动物联网部署应用,支持制造、交通、医疗、教育、港口等垂直行业应用市场培育,为赋能景德镇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聚焦陶瓷、航空、精细化工和医药等优势产业,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的示范作用,推动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领军企业建设陶瓷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陶瓷产业发展,加快陶瓷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规模化应用。
3.提升配套服务。推动园区和行业系统开展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化诊所”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培育一批细分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充盈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生态资源池。
力争到2026年,全市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5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昌南新区管委会)
(七)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
1.培育龙头领航企业。建立产业链“四图五清单”,建立重点培育清单,实施分类帮扶,一企一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产业链卡链企业成长为链主企业,持续围绕链头链身强链补链,鼓励中小微企业融入龙头和链主企业协作配套链条,形成产业链企业协作共同体。深入实施“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支持优质企业加快上市。
2.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扶持高成长企业,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独角兽” “瞪羚”企业,提升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3.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各县区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鼓励在园区、产业集群设置公共服务站点。加大对政务服务资源、市场服务资源整合力度,构建中小企业服务基础信息数据库、中小企业数据库、优质服务机构库、服务产品和案例库“四个库”。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强化与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普惠化、便利化、精准化水平。
力争到2026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5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户,省级以上小巨人12户(其中:国家6户、省级6户),省级以上单项冠军6户(其中:国家3户、省级3户),省级以上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新增6户,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新增6户,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新增10户。“独角兽” “瞪羚”等高成长性企业8户。(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服务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昌南新区管委会)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制造业产业链推进工作。市工信局负责链长制工作的组织协调,牵头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研究建立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市直相关部门要把链长制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重要范畴,市统计局要研究建立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各县(市、区)、园区要将支持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纳入本地年度考核范围,建立相应的产业链推进工作机制,树立“全市一盘棋”意识,形成抓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合力。
(二)强化调度督导。加强信息沟通通报,建立调度机制,强化日常督导,定期调度各产业链工作进展情况,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支持产业链发展,构建推进产业链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地各部门要充分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加大对推进产业链发展特色典型经验案例宣传报道,对在推进产业链发展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和优秀企业家要及时予以宣传引导,营造大抓产业链和尊重企业家的共识和氛围。
附件:1.景德镇市陶瓷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
2.景德镇市航空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
3.景德镇市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
4.景德镇市“X”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
附件1
景德镇市陶瓷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4—2026年)
为做大做强陶瓷产业,推进陶瓷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陶瓷优先发展,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高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强化布局协同、龙头引育、创新引领、链群融合、要素聚焦,推动陶瓷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构建更加完备、更富特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推动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6年,全市陶瓷营业收入达到1200亿元,在全国主要产瓷区位居前列;规上陶瓷企业达350家,力争实现陶瓷企业上市零突破,规上陶瓷企业产值在陶瓷产业总产值占比超40%。
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到2026年,陶瓷类创新型企业达2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6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超过10家。一批“中字头”“国字号”创新设计研发平台在我市落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得到突破,在技术攻关和产业孵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链群结构得到优化。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链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互补性得到有力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五链”实现深度融合,研发创新、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链能级。
品牌效应充分彰显。品牌建设全面增强。建立健全以“景德镇制”陶瓷公共区域品牌建设为核心,涵盖全品类、全产业链、全供应链的标准体系。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业界影响力大的陶瓷自有品牌,中小企业品牌意识进一步提升,形成景德镇陶瓷品牌矩阵,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先进陶瓷。重点发展通信电子、新能源应用领域,积极培育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应用领域。通信电子领域,用好电镀集控中心优势,以片式电容、片式电阻、片式电感等三大片式被动元器件项目为主攻方向,加快芯声MLCC、九豪陶瓷基板等项目建设,招引片式陶瓷元器件下游的覆铜、电子封装及陶瓷线路板、印刷电路板等项目,形成片式陶瓷元器件产业集聚;以日盛电子、奥迪威电子、柏莱德电子为龙头,加快建设压电陶瓷产业园,重点发展超声、水声、驱动等应用压电陶瓷材料及器件,搭建压电陶瓷产品研发中心及检测中心,打造国内技术领先的压电陶瓷元件制造中心,促进压电陶瓷产业形成集聚。新能源领域,以先进陶瓷粉体应用及开发研究中心为支撑,推动高端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产业化,以景华特陶、景龙特陶为龙头,形成新能源领域氧化铝陶瓷组件产业集聚,完善窑炉设备、机械加工、模具等产业链配套,逐步构建氧化铝陶瓷产业链;加快推进正业年产5GW光伏组件和8GW异质结光伏电池片、锦石达美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透光陶瓷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带动太阳能光伏组件产业集聚。航空航天领域,依托景德镇先进陶瓷研究院,加快推进先进陶瓷复合材料、高温先进陶瓷涂层等产业化项目孵化转化。生物陶瓷领域,加快万微齿科氧化锆粉体制备项目建设,带动人工牙齿、人工关节、人工骨等生物陶瓷项目集聚。力争到2026年,先进陶瓷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
(二)日用陶瓷。大力发展酒器、酒店用瓷,充分发挥国际陶瓷博览城生产型专业市场的产业牵引作用,加强国际陶瓷酒器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推动陶瓷酒瓶及酒店用瓷产业形成聚集。中高档日用瓷对标国际著名陶瓷品牌,充分发挥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等传统名瓷的竞争优势,支持日用陶瓷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创新、技术研发、设备升级等方面加大投入。紧抓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契机,加强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建设,大力发展陶瓷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国际知名陶瓷企业落户景德镇。力争到2026年,日用陶瓷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
(三)艺术陶瓷。充分用好国家试验区政策,重点支持工艺美术陶瓷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艺术陶瓷市场主体“个转企、企升规”,让艺术陶瓷更好的走进千家万户,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将传统手工制瓷企业与传承陶瓷文化有机结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打造一批省级及以上老字号手工制瓷作坊。积极发展文创产品研发和创意设计,推动陶瓷设计与品牌塑造相融合,打造国内外知名陶瓷创意中心,力争到2026年,艺术陶瓷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
(四)建卫陶瓷。以绿色化发展为重点,加快建筑卫生陶瓷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步伐,鼓励支持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发展高端、节能、绿色建筑陶瓷和智能卫浴产品,开发推广新型海绵绿色建设产品。推动建卫陶瓷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管控一体化水平。力争到2026年,建筑卫生陶瓷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
(五)陶瓷配套。大力引进器型花面设计、中高端花纸、高端彩印包装、智能陶机、节能窑炉窑具等产业链配套项目,以创牌陶瓷等陶瓷配套企业为骨干,构建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化发展的企业分工协作体系。大力提高陶瓷原料生产加工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以陶源矿业、台达陶瓷原料等陶瓷原料企业为骨干,推进陶瓷原料基地建设。推进陶瓷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搭建创意设计、技术服务、营销策划、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才培训等平台建设,努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服务型制造企业落户景德镇。力争到2026年,陶瓷配套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壮链”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项目“壮链”。充分利用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政策,招引一批陶瓷产业优质项目,加快推动项目投产达产。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做强市场主体。实施陶瓷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遴选若干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出台重点扶持政策,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着力推进“入统升规”,推动产业要素向优强陶瓷企业集聚。
(二)实施“强链”工程。强化智力支撑,进一步深化与大院大所、名校名企的合作,健全建强产业研发机构,形成研发平台集群,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加快科研转化,引进培育产业人才团队,推进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强化创新引领,鼓励支持陶瓷申报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强化数字赋能,建强中国陶瓷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支持引导陶瓷企业推行数字化普及、智能化制造试点示范,大力推动传统陶瓷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形成以大数据、行业云平台、数字化运维、全流程智能制造为支撑的陶瓷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格局。
(三)实施“延链”工程。以陶博城为龙头,以昌南新区为基地,创新“前城后园”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国内规模最大、政策最优、功能最全的陶瓷专业大市场,助力陶瓷贸易兴市。以平台为重点,重点推进先进陶瓷“一园两基地”、国际陶瓷酒器文化产业园、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电商直播基地、珠山区陶瓷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强化技术研发、信息服务、质量检测、原料供应和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功能,引导陶瓷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专业园区集聚,以“主业突出、配套齐全、集聚度高”的专业园区建设,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发展体系。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实施陶瓷优先发展战略,坚持高位推动、深入实施陶瓷产业链链长制,加强全产业链发展谋划和工作落实,积极构建快速、高效的全产业链多方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营造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
(二)强化政策支持。围绕陶瓷产业人才建设、研发创新等发展重点,制定针对性政策;聚焦发展重点,加强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基金、专项扶持资金的作用,为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树立标杆,强化导向,营造氛围。
(三)强化惠企服务。以“优环境、解难题、降成本”为重点,深入开展驻企特派员大走访行动,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企业帮扶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调度,定期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各项活动,帮助企业减轻发展压力,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发展环境。
(四)强化行业管理。加快推进《“景德镇制”管理条例》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景德镇陶瓷行业的规范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着力维护陶瓷市场的公正和公平。加强景德镇陶瓷协会、景德镇陶瓷商会组织建设,着力发挥商协会组织在品牌建设、标准制定、行业自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规范陶瓷市场秩序,优化行业业态。
附件2
景德镇市航空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4—2026年)
为进一步提升航空产业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着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市航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与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系列重要讲话和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重点,依托景德镇军事与民用工业基础,以高新区航空小镇为主平台,浮梁县低空经济产业园协同配合,加快构建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通航服务“三位一体”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全周期、全产业链航空产业体系,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旋翼机产业之都”。
(二)主要目标
在军机领域,聚焦关键系统与部件,联合研发、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打造性能优越,国际领先的军用旋翼机。在民机领域,集聚核心配套能力,构建快捷高效、规范专业的研制配套体系,同时通过降本增效,提升民品旋翼机的市场竞争力。到2026年,全市航空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规上航空企业达50家,其中4家整机企业,40余家航空零部件生产加工企业。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直升机装备产业。积极对接国内技术领先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搭建联合研发平台。鼓励航空工业昌飞提升军用直升机数智化研制能力,对产线进行数智化改造,提升产能。探索民品与军品分线生产,打造市场化的民用直升机配套供应体系。鼓励江直扩大生产规模,积极争取其他型号的直升机、无人机等总装线落地,扩大本地总装制造规模。联合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江西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建立航空检验检测中心。积极完善试验试飞场所,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无人机试验试飞中心。提升航空工业昌飞的深度维修与航材保障能力,鼓励航空工业昌飞与江直拓展直升机拆解与再制造业务。
(二)航空零部件配套产业。发挥航空零部件产业园在直升机及无人机的标准件设计生产、气动布局、结构件、旋翼、航电火控、飞控系统、液压传动装置、通讯导航设备等优势,开展直升机及无人机零部件全产业链制造。以航空工业昌飞、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景航锻铸、昌兴航空、明兴航空、江直公司等为重点,围绕航电、旋翼、复合材料等关键领域,加快二手飞机交易市场、航空零部件、航空润滑油暨氟膜新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聚焦景德镇旋翼机发展的补短板关键领域,引进一批旋翼动部件、结构件、传动件、液压件、锻造件等航空零部件配套企业、直升机关联企业及通航企业,推动目前以机械加工、锻造为主的航空配套产业,向以飞控系统、桨叶制造等与旋翼机关系密切的系统部件配套发展。
(三)无人机产业。以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重点支持发展各类巡防、侦查等无人机产品。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支持北通航江直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测绘、巡检、物流、消防、农林植保、应急救援、医疗供给等民用工业级无人机,重点发展物流无人机和应急救援无人机。加快布局发展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飞行汽车等无人机新赛道。以无人机整机带动零部件配套、运营服务集聚发展。
(四)航空复合材料产业。充分发挥本地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培育一批特种陶瓷企业攻坚陶瓷纤维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支持景华特种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特种工业陶瓷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在陶瓷基复合材料等航空关键技术和工艺联合攻关,逐步拓展技术应用领域。主动与国内复合材料龙头企业合作,在重点发展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基础上,拓展树脂基复合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等。鼓励本地企业与日本京瓷、东芝、法国圣戈班、德国赛琅泰克、英国摩根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联系,进口注射成型机、流延机专业设备,引进先进生产线,实现复合材料生产批量化、低成本、高效优质。加速推动航空材料向“轻量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复合化、低成本化以及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五)通航服务及衍生产业。发挥江西省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的政策优势,充分利用罗家机场、吕蒙机场、浮梁通用机场和起降点等设施,最大化释放我市低空空域资源,推进“通航+制造维保、应急救援、旅游观光、城市服务、农林植保、职业培训”,培育通航产业新优势。重点建好航空应急救援产业基地、浮梁县低空经济产业园等项目,依托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昌飞、江直公司等企业院所,重点开展飞行技术、机务维修、通用服务培训。支持华夏九州、和利通航、赣翔通航等企业联合国内外教育资源在我市开展航空维修保养、飞行培训、应急救援、任务作业等通航业务;依托景德镇航空科技园区,发挥通航飞行服务院士工作团队、中科大博士工作站等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航空人才集聚;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景德镇机场迁建工程立项,加强景德镇机场软硬件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浮梁通用机场、航空体验中心、飞行服务站和民机科研试飞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直升机研发平台拓展、北通航江直江西直升机科技馆项目建设;打造集航空游乐、航空演艺、科技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航空主题乐园。举办中国航空产业大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融入世界航空产业圈。
三、重点任务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融通资金链,畅通人才链,提升政策链,着力构建和优化“五链”融合的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由政府与航空工业直升机所牵头,组建直升机专业技术发展平台,聚焦倾转旋翼、重型直升机等未来直升机关键技术,与人工智能、飞控、通讯、感知等智能装备核心技术,积极对接国内技术领先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搭建联合研发平台。重点支持能进一步提升景德镇航空小镇技术创新能力、学科领域影响力所需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为主要目标的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好市国控集团、合盛公司、江直公司等本地航空产业发展平台,做大做强全市航空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鼓励市国控集团负责规划统筹本地产业投资与战略资源匹配,合盛公司负责有针对性地向高新技术领域投资,江直公司利用现有的技术能力,加速形成智能旋翼机平台核心能力。加速推进传统军工企业与民营高科技企业携手合作,通过建设军地双方联合实验室,组建联合课题研发小组,对重大军民两用技术开展技术攻关。
(二)培育产业链重点企业。发挥航空龙头领航企业引领作用,加大链主企业培育认证力度,促进整机制造与关键配套协同发展。聚焦景德镇直升机发展补短板的关键领域,鼓励通过混改、成立分子公司,大力构造未来先进直升机所需的装备智能化发展的核心能力。同时组建基于股权投资的技术合作与资本运作平台,通过项目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本地航空与装备配套企业沿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方向,继续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专业化技术能力。
(三)加快产业链集群发展。进一步完善高新区航空小镇产业承载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教练机、直升机、大飞机及通用飞机的研发设计、总装集成、配套生产、试飞试验厂区。积极引入我国航空配套龙头企业、关联领域具备技术实力的企业在景德镇开展项目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航空配套生产,打造“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较为完整的通用航空产业链。
(四)推动产业链赋能升级。实施航空产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支持相关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集成应用创新,牵头搭建航空产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提升数字化设计、制造协同和服务保障能力。对接国家、航空工业航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实施智能制造标准。
(五)强化产业链开放合作。深化与国家部委、航空央企、航空院所合作,推动相关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实施。加强与省内外航空类“大院大所、名校名企”的战略合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景德镇研究分院的航空刀具研发与应用测试中心、航空复合材料中心等两个产业化项目加快落地。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合作共建产学研用基地完成揭牌。与南昌航空大学合作共建航空制造、无损检测产业学院加快落实。聘请行业咨询机构开展专项研究,针对不同领域建立专业级直升机相关企业数据库,划定景德镇航空产业发展的重点招商企业,并制定详细重点企业招商策略。聚焦航空复合材料、高附加值零部件及航电、发动机、机载设备等配套产业,加大项目招引。利用政策优势鼓励航空关联领域企业向航空领域拓展。推动航空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级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市航空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统筹全市航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围绕直升机和无人机智能化及其配套项目需求,制定并监督实施鼓励一体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二)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政策资金支持,统筹市级财政资金,围绕航空关键技术研发、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平台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对在景德镇航空小镇投资设立智能装备和航空关键零部件产业类项目并达到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实验室、航空企业上市挂牌,视具体情况酌情分别给予一定奖励;对在景德镇航空小镇落户的航空企业,按该企业获得的国家政策补贴进行50%的配套补贴,并对其作业给予一定补贴。
(三)加大政策扶持。凡入驻标准化厂房的无人机企业,根据企业的规模和预期税收,提供相应面积的标准化厂房,在租金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或优惠;自建厂房的无人机企业,优先保证用地指标;入园企业的设备投入一定数额以上,按设备投资的一定给予奖励;入园的航空相关项目,有专门工作人员全程代办公司注册、项目立项、环评、科技奖励、设备补助等申报办理工作。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税和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免税等财税优惠政策。推动航空企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补偿等政策落地见效。
(四)加快人才引育。依托602所等研究机构引入培育的高端技术、经营、管理类人才,组建景德镇高新人才创新联盟,深挖景德镇市已有高端人才潜能。面向北京、深圳、上海等全国高校及海外高端人才聚集地区,加大政策对接力度。重点引进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级人才。实施优秀人才的素质提升计划,协助企业联合专业院校开展人才定向培养。
(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建设领域。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允许民营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积极组织产品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等活动,加强军工企业与地方企业的技术与产品交流合作,培育市内大型军工企业与各类民参军企业和谐交流氛围。完善航空小镇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建设,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宜居宜业的景德镇。
附件3
景德镇市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链现代化
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进一步提升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着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市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重点,依托乐平工业园区、鱼山医药产业园等主平台,聚焦化工新材料、基础化工、医药、煤化工等重点子产业,进一步延链、强链、补链,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提质,推动我市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链朝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6年,全市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培育3—5个年规模达到50亿元的龙头企业、10个规模达到20亿元的骨干企业。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取得突破,产业发展结构不断优化,绿色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化工新材料产业。依托宏柏新材、方圆化工、德孚环保等龙头骨干企业,发挥我市有机硅单体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硅烷偶联剂、5G电子级树脂、芳纶、废溶剂等有机硅材料应用开发,拓展终端产品应用范围,打造“有机硅单体—中间体—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终端制品应用”的有机硅产业链,打造世界领先的硅烷新材料生产基地。依托黑猫股份,打造“炭黑—炭材料”产业链,大力推进黑猫炭黑碳纳米管和超导电用炭黑,宏柏碳化硅等炭材料发展,推进工业尾气制氢,巩固竞争优势。
(二)医药产业。提升发展化学药产业,打造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以富祥药业、赛复乐医药、瑞盛制药为核心,大力发展那韦中间体、依氟维伦、泰诺福韦等医药中间体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供应中心。以天新药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维生素B6、维生素B1、叶酸等维生素系列产品,打造世界领先的维生素产业园。利用景德镇地道、特色中药材资源,加快发展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等中药产品。
(三)基础化工产业。依托世龙实业,大力发展氯气、氯化氢、氢氧化钠、氢气等全市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主要原辅材料产品,夯实园区基础化工原材料根基。延伸氯气深加工,重点发展AC发泡剂、氯化亚砜、水合肼等深加工产品。依托电化乐丰、吉翔医药化工、永顺新材料,加快发展以三氯化膦、三氯氧膦、五氯化膦、草甘膦等化学品为核心的磷化工产业。
(四)煤化工产业。扎实推进炼焦一体化,打造“煤焦—炭黑”产业链,重点发展白炭黑、特种炭黑等炭黑。推进高端专用化学品,重点发展安全型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高性能塑料助剂、特种玻璃助剂、造纸助剂、高端胶粘剂、高端涂料和密封胶、橡胶加工助剂等高端专用产品。加快复合肥、特种肥等肥业产品的开发与发展,引导开门子肥业从基础化肥向高端化肥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规划引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原则,立足本地化工产业实际,按照《景德镇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统筹协调,科学规范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发展。加强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发挥化工重点监测点作用,进一步明确化工园区产业定位,合理确定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培育链主企业,发挥链主引领示范作用。
(二)提升产业链水平。围绕主要产业链,着力延链、固链、强链,提高产业链竞争力。以黑猫集团、宏柏新材、天新药业、富祥药业等企业为龙头,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协作企业,填补空白,提升本地行业配套能力,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式发展。氯碱深加工产业链要引入下游高附加值含氯含氢深加工企业,走高端发展之路。引导传统中小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或股权改革,调整市场定位,配套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产业链优化整合,集中力量促进重点企业提档升级,提升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推动高校、化工科研院所与工业园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及大型骨干企业强强联合,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重点实验室、重点领域创新中心、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搭建链条企业技术交流、产销对接、创新活动平台,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协同机制,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培养创新人才、转化创新成果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市场化转型,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四)推进企业梯次提升。支持发展基础好、科技实力强,具有行业领先技术的精细化工和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重点培育清单,一企一策,打造一批链主企业。鼓励黑猫集团、天新药业、富祥药业、世龙实业、宏柏新材等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聚焦优势领域,延伸下游深加工发展,有序实现扩产增效。持续跟踪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发展,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五)推进产业转型提质。实施数字赋能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精细化工和医药工业”发展,构建研发、生产、管理、流通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行业智能制造体系。到2026年,力争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培育2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个数字化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切实减少“三废”排放。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创建绿色工厂、节水型企业。
(六)强化园区平台建设。规范化工园区建设,指导乐平工业园区按照化工园区建设标准提档升级,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支持各园区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确保“一园区一平台”,承担安全管理、职工培训、综合服务等职能,引导产业集聚。支持乐平化工园区建立质量信用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检测、质量溯源、质量保险等“五位一体”的重点产品检测中心。加快推动企业入园发展,引导和促进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
(七)强化开放发展。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和我国化工50强企业、细分领域全球和我国排名前5强企业和国内有影响力的民营化工企业,加强对接、积极引入和深化合作。加大以商招商,依托宏柏新材、世龙实业、天新药业、赛复乐等,引进与之关联度较大或者上下游的好企业、好项目。通过专业招商方式,引进垄断型、科技型环保企业。鼓励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突破一批关键化工材料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瓶颈,提高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水平。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工作协调。充分发挥市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建立产业部门协调机制,形成职责明晰、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二)强化指导帮扶。加强产业运行监测分析,开展政策宣传,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在规划审批、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财政金融、行业监管等方面加强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三)强化人才支撑。分层次培养产业现代化领军人才、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重大项目、创新平台,加强产业领军人才的引进。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培养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开展产业从业人员在职培训,打造高技能产业技术人才队伍。
附件4
景德镇市“X”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高端建筑材料等产业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着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市“X”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产业新动能为核心,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以昌河汽车、华意压缩、美菱电器、以晴电子、金诚电子、宏亿电子、乐彭电器、联晟电子等电子信息企业为龙头,以高新区、昌江产业园、乐平工业园区、金山工业园、浮梁产业园、以晴基地为主阵地,深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延链补链扩链强链,强化整车、整机和智能终端对全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提升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原材料等配套能力,进一步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建材等高质量发展,为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和建设新型工业强市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3年努力,产业链延链补链扩链强链取得突破,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加速融合,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建材等领域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6年,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建材等领域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55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材料产业链力争达到3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链力争达到150亿元、新型建材产业链力争达到100亿元。产业基础能力加速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力争突破200家,营业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力争达到3家,新增“专精特新”等企业数量超过20家。
产业链条进一步优化。优化产业布局,努力提高全产业链设计、研发和生产能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铸锻件、金属制品、智能装备产业链。全市装备制造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其中,汽车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建成商用车产业集聚区。产业基础能力加速提升,新增“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超过10家。到2026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力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超100亿元的1个。
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新增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1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家。重点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企业技术研发平台,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打印耗材等产业链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承担一批省部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度参与制定一批国家及国际行业标准,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孵化方面取得一批显著成果。
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企业智能化建设、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提高企业全流程智能化控制水平,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力争建设1个以上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或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培育5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装备制造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鼓励昌河汽车继续实施“乘转商”转型,重点发展轻小微卡新能源产品;支持昌河汽车通过产品布局调整、渠道重塑、供应链高属地化率及低成本生态重建、拓展高端零部件业务,集约化生产运营,提升竞争力和活力。围绕昌河汽车配套需求,重点引进新能源、智能网联商用车零部件企业;构建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鼓励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推动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化、规模化、本地化发展。加快浮梁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园和乐平工业园金山汽摩配产业园建设,充分借助北汽海纳川等龙头零部件企业在零部件产业上强大的规模实力和竞争优势,集聚现有零部件配套企业入园。
制冷装备制造。实施长虹华意压缩机核心部件产业链延伸及生产线兼容升级技改项目,形成年产1000万套核心部件自制保障能力和1500万台压缩机生产装配,推进冰箱压缩机曲轴箱(曲轴)生产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长虹华意研发直线压缩、双级压缩、涡旋压缩等前瞻性产品,推进江西美菱在智能、高效、节能、环保制冷家电的生产转型和产品升级。积极引育制冷装备配套生产企业,提高压缩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主要配套件本地配套水平。
智能装备产业。以高新区省级智能制造基地为平台,加强对智能制造、智能化成套装备、智能装备与部件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关联特点的研究,依托特种装备、专用车、电梯、仪器仪表核心企业,重点发展智能装备、特种装备等产业,并借助优势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智能制造及配套企业入驻。以航空小镇为核心,布局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重点突破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工业控制计算机、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互联网技术等在装备产品中的集成应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围绕“机器换人”的市场需求,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引进工业机器人生产和研发企业,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示范。
(二)电子信息
移动智能终端。引导突破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技术融合的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新型触控模组、新一代声学传感器、生物识别元器件、精密结构件、柔性组件等技术突破和应用。重点依托以晴产业园基地,以中科泛半导体为核心延展电子终端产业链。支持本地半导体芯片、触控视窗光学玻璃、摄像模组等产品做大做强。加紧布局5G相关产业,引进半导体原材料、触控显示、通讯终端等企业,提升产业配套水平。
半导体照明(LED)。以昌江区电子产业园为载体,以乐彭、宏亿为核心企业,做强和延伸LED产业链。重点支持安正科技Mini显示屏PCB产业园项目建设投产,加快布局MiniLED技术、生产线和产品,发展具备高亮度、低功耗、超高解析度和色彩饱和度的优质MiniLED显示器件。着力引进和培育LED应用企业,发展生命周期长、发光效率高、稳定性强的优质LED应用产品,大力发展家居照明、工业照明、和景观照明等系列通用照明产品。
电子元器件。以景光电子小微企业创业园为核心,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聚电容器、真空开关、真空继电器等电子元器件企业。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在电路类元器件、连接类元器件、传感类元器件等多个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突破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在电子材料方面,以昌南新区为主阵地,以先进陶瓷为主导产业,在园区构建涵括研发、孵化、转化等上下游配套的电子材料新格局,提升园区企业集聚度,扩大产品核心竞争力。
印制电路板(PCB)。以宏亿电子为核心补齐PCB电路板产业链,积极引进树脂、铜箔等PCB原材料企业,不断夯实本地区上游供应链。重点支持宏艺电子等企业加大印制电路板领域研发与生产投入,提升本地区封装基板制造水平,提高生产精度,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宽PCB产业下游应用场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三)新型建材
水泥行业。强化水泥矿山资源保障,依托水泥行业骨干企业,不断延伸向“砂石骨料+水泥制造+预拌混凝土(干混砂浆)+装配式建筑部品”全产业链发展。鼓励支持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升级,推动我市水泥行业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发展快硬水泥、低热和中热水泥、膨胀水泥、耐火水泥和满足特殊工程、特种环境、新领域的高端特种水泥。
建筑陶瓷行业。推动建筑陶瓷转变发展方式,由以增量和速度为主转向以技术创新、提高质量、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增加附加值和精品为主。加快建筑陶瓷技术改造步伐,鼓励相关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及装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融合,提高生产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管控一体化、产业链协同水平。以轻质化、环保化、固体废弃物利用为方向,开发推广新型海绵绿色建设产品,发展高端、节能、绿色建筑陶瓷。
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引导企业进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强化技术创新和突破,提高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强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废弃物资源在建材生产方面的应用。重点发展蒸压加气混凝土、石膏砌块和条板等新型墙体材料。
三、重点任务
(一)装备制造产业链
1.推动创新引领。积极引进国家科研机构、大院大所来景德镇合作共建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创新基地,完善“产学研用”联结机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体系,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夯实科创支撑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高水平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规模能级,激发企业创新力。(3)实施重大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制度,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协作攻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好“科贷通”惠企政策,加大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强化技术攻关力。深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相关政策实施,落实产品推广应用保险补贴政策。
2.推动强链补链。注重招大引强,重点紧盯世界500强、中国百强大企业、大集团,瞄准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围绕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方向,加强与北汽集团、长虹电器、美菱电器、深圳大疆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对接,争取更多行业头部企业在景德镇布局发展,强化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龙头带动作用。持续实施全市制造业基础再造行动计划,围绕重大装备、重点领域整机的配套需求,强化精准招商,弥补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空白,紧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专精特新” “小巨人”行业领军企业,注重精准招商,全面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竞争优势。
3.推动产业链提升。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VR、物联网、5G、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入融合,全面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移动物联网+”等的创新应用,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催生一批云制造、共享制造、数字孪生、柔性生产等与产业数字化紧密相关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升级,落实省市工业发展专项、工业技改扶持资金支持,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培育一批行业市场份额大、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本地供应商,为各行业领域提供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等设立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出具个性化诊断报告,提升全行业智能化水平。
4.加快骨干企业培育。持续深入实施省、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筛选有较强产业链集成力和带动力的企业,发挥好中小企业选优扶强若干意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孵化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和制造业领航企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链中影响力,在企业内部、企业间、产业链上下游三位一体化协同,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延伸向服务业转型,形成新增长点。
5.推动生态构建。加大财政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用好用足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信用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推出差异化融资产品,构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联合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申报国际标准项目,提升行业话语权。支持装备制造业创新企业实施上市,引入资本资金,助推企业做大做强。有序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加快非核心业务的剥离,通过企业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二)电子信息重点任务
立足产业发展现状,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方向,围绕电子元器件、移动智能终端、车载电子、半导体照明、印刷电路板等领域,持续提升浮梁产业园以晴基地、昌江产业园规模和承载能力,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融通资金链,畅通人才链,提升政策链,着力构建和优化“五链”融合的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成规模、上台阶,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参与省内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协作,助力全省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生产基地。
1.突出招大引强。抢抓国家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等重大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结合景德镇市电子信息产业赛道招优引强指南,引导产业招商小分队成员单位实行图谱作业,聚焦头部企业、旗舰企业或小巨人企业进行对接招引,重点解决电子信息产业“有产业缺龙头、有企业缺生态”的现实困境。积极参与省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合作对接会、省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大会、世界VR产业大会等活动,推动区域、企业、项目加强合作,推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团式招商、资本招商,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抓好签约项目的落地转化,巩固招商成果。
2.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有机对接,加快产研深度融合,深化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支持区域产业联盟企业间技术共享、协同并进,深入实施“重创工程”,提高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加快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培育重点企业。加强电子信息企业用工、用电、用地等要素资源保障,进一步发挥省产业链金融服务团、“映山红”行动、省市产业发展基金等作用,积极争取金融支持。加大产业人才引培力度,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鼓励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等本地院校强化校企合作、园校对接,强化产业人才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一企一策”保障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在全省、全国打响品牌知名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上市、战略投资、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具备全国影响力的集团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带动一批规下企业入规,打造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树立一批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应用场景及标杆工厂,推出一批具有良好市场效益的国家、省级品牌特色产品。
4.推动赋能提级。贯彻落实《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5年)》(赣工信电子字〔2023〕82号)和《景德镇“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精神,密切关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前沿动态,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普查等活动,深入开展数字化基础培育行动、数字化赋能提升行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行动、数字化典型案例推广行动,积极引导传统电子信息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建设,借助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平台,引导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经营管理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企业数据上云、触网升级,提升企业数据治理能力和数据资产管理水平,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5.加快集群发展。夯实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平台,完善产业营商环境,加快推动浮梁产业园以晴基地、昌江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乐平工业园区金山工业园等产业基地提质升级。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园承载能力,强化龙头拉动、配套助力,做大、做长、做强产业集群。通过做大规模效益、做强项目支撑、做好主导产业、做优公共服务、做实治理能力,持续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质升级,形成集群效应。
(三)新型建材产业链重点任务
1.推动项目强链。围绕建材行业重点领域,制定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项目清单,加快推进填平补齐。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主动对接大型企业,招引产业相关项目抱团落户,助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江西透光陶瓷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景德镇城投集团共同投资“年产75万吨陶瓷新材料玻璃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产业链“断链”连通、“细链”增粗、“弱链”变强。
2.推动企业固链。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在建材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主导骨干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协同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围绕链主企业,采取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企业打造多元化、差异化产品布局,进一步拓宽市场销路,强化市场竞争力。
3.推动科技畅链。加快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与科研院所、高校的沟通合作,促进建材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建材行业迈向中高端。加大科技研发和资金投入,不断提升利用工业固废生产新型墙体材料、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掺合料等建材系列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
4.推动数字赋链。着力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广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推进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在企业生产线改扩建中注重提高关键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促进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
5.推动绿色融链。深入落实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低效产能有序退出,严格落实新增产能管理政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各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水平;推进工业固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大力推进绿色工厂和绿色矿山建设,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推广应用,建立绿色建材产品名录,大力促进绿色建材消费。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进全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产业链发展工作。督促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细化落实各项任务措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强化协同配合。加强市、县协同,明确目标任务,建立互联互通、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督促、指导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产业链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加大政策支持。针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产业的特点和实际,各相关部门、县市区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施策,围绕重点任务分别细化工作举措和支持政策,压实工作责任,加大要素资源保障,构建有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优化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营商环境优化升级部署要求,不断优化服务举措,改善政务环境,协同解决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来源:招商网络
展开